致初心⑤ |王音旋:觀眾為什么愿意聽我唱?因為我把他們當成親人
來源:濰坊融媒客戶端 發(fā)布時間:2021-09-30 22:25:49
人物檔案
王音旋(1936-2013),山東益都縣人,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原黨委委員,著名音樂教育家、民族聲樂歌唱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948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山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族聲樂學會理事等職務。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文藝拔尖人才”榮譽稱號;1989年獲山東省人民政府通令嘉獎;1991年被文化部、原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王音旋為電影《苦菜花》《紅日》《大浪淘沙》配唱的插曲及演唱的《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誰能比得上咱》《紅花獻雷鋒》等歌曲廣為流傳。
在民族聲樂教學方面,培養(yǎng)了一批有影響的青年歌手,如王世慧、羅余瑛等。
尊敬的王音旋老師:
您好!請原諒我冒昧的隔空叨擾!
有人說,一個人的名字里藏著他/她的一生。如您,王音旋——每念及此,余音繞耳,經(jīng)久回旋。
您1964年到山東藝術學院任教,我2005年到山東藝術學院上學,中間隔了四十多年。那又何妨,請允許我從心底,敬重喊一聲:王老師!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哎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得兒喲依兒喲∕一陣陣歌聲隨風傳……”歌聲琴韻,記憶瞬間拉回山藝老校那一排小平房——如果有時光機,我一定偷偷溜到您的琴房,不為您給學生們端去親手做的牛肉、雞蛋,也不為您傾盡所有奉獻出的道具項鏈、耳環(huán)。王老師,平凡如我,可否旁聽您的一堂課?
“只要我們往臺上一站,別人一看,就知道是王老師的學生。”我屏息凝神,環(huán)顧四周,王世慧、羅余瑛、賈堂霞……果然,您教過的學生,個個蜚聲樂壇,大名鼎鼎,隨便提起一個,都能讓您驕傲地講上半天。
但是,您卻那么低調淡泊,溫潤親和。不到十三歲參加革命,從軍十年,一專多能,在渤海軍區(qū)文工團打腰鼓、拉二胡、唱歌、跳舞。您說:“只要官兵們喜歡,我就唱,不在乎有多少人、給誰唱。即使有一個炊事員因為做飯沒聽到,我也專門跑去給他唱。”您還說:“觀眾為什么愿意聽我唱?因為我把他們當成親人,我們始終是站在一起的。”
把觀眾當親人——王老師,這是您的堅持,也是您帶學生的堅持。與歌為伴的漫長歲月里,您經(jīng)常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講:“我培養(yǎng)你,是要讓你成‘家’,而不是做‘匠’。如何才能成為‘家’而不為‘匠’,這里面,品德是第一位的。藝術比拼到最后,關鍵就是如何做人。”
您還常說:“你要把觀眾當成你的親人,他們就是你的根,你要把我們山東人民的心聲帶給他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表演,讓觀眾感覺這個歌唱演員很親切,山東人很樸實。”
斯人已逝,言猶在耳。王老師,您應該欣慰吧 : 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謹記您的諄諄教誨,她們唱功扎實臺風穩(wěn)健,她們精益求精輕巧別致,她們質樸情深德藝雙馨,讓咱山東民歌遍地生花!
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從小在苦水中泡大的您,一身樸素扎根田間地頭,以如炬慧眼和覺察之心,從小山村中、從“土坷垃里”拽出一棵又一棵好苗子,溫柔地牽起她們的手,用心教授,以情灌溉,然后慈愛地看著她們節(jié)節(jié)拔高,氣場全開邁進民族聲樂的大門。
王老師,若不是您,石旮旯里怎會飛出小百靈?站在時間之上回望,賈堂霞怎么都沒想到,十七八歲的她在您的引領下,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山村走進聲樂藝術殿堂;也沒想到您像母親一樣帶她挑選布料,親手設計完美的演出服裝。直到您生命的最后六年,賈堂霞,這個多年來的“校外生”還在接受您殷切的鼓勵和無私的指導。而這身演出服,也成了她最寶貴的珍藏。
傳承、傳播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民歌,是您自愿自覺扛起的一桿大旗。在這條路上,您和丈夫金西老師比翼雙飛、嘔心瀝血,《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清藍藍的河》……一個作詞一個獻唱,唱著他為您私人訂制量身打造的歌兒,肩并肩走過一同看過的風景,您說:“我一輩子都很幸福。”吃最清淡的飯菜,穿最樸素的衣裳,唱最美好的民歌,接受最誠摯的禮贊!您,這樣的您!
“一生苦菜因空絕,三界甜旋永繞存。”山藝校園里,您的雕塑前,松竹環(huán)繞,四季青蔥。王老師,下次再回母校,我會捧一束苦菜花,站到您面前,深深鞠上一躬:愿您在那個世界里,再無苦累,甜音永旋!
晚輩:陸菁菁
2021年9月29日
策劃:于全義
執(zhí)行:孫瑞永 馬慧麗
統(tǒng)籌:陸菁菁
設計:劉逢霞
音頻:尹一宇 郎海峰
責任編輯:聶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