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濰坊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2-11-04 10:44:00
張氏松之大松。(資料圖片)
在濰坊市寒亭區(qū)北張氏村有兩棵古老的松樹,被人們稱為張氏松,它們從宋朝時就矗立在這里,兩棵樹猶如同胞兄弟攜手相依,大的叫大松,略小一些的叫二松,它們高約10余米,三個人手拉手都圍不過來,被《濰縣志稿》贊為“全邑古木之冠”。然而,它們還有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叫做“軍民友誼松”,因為這兩棵松樹見證了七十多年前一段令人難忘的紅色往事——在解放濰縣時期,張氏村村民主動獻松林的感人壯舉。
1948年4月初,濰縣戰(zhàn)役即將開始,華東野戰(zhàn)軍共4個師進駐濰縣城北地區(qū)。濰北縣委和縣政府召開緊急會議,專門研究部署支前工作。會上,華疃區(qū)區(qū)長王華彬接受任務,設法保證兩個師的燒柴和修工事的木料。
當時,濰縣周圍幾十里的樹木,大都被國民黨軍砍去修碉堡,做鹿砦,老百姓平時都缺燒草,如何解決幾萬人的燒柴問題?然而,解放濰縣城更是人民翹首盼望的大事,解放軍急需木料,必須盡快解決。怎么辦呢?王華彬緊鎖眉頭,陷入了沉思。忽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了張氏墓田那片松林。
張氏墓田是南、北張氏村王姓家族的塋地,位于北張氏村南,占地60余畝,是濰北一帶遠近聞名的大墓田。它之所以有名,除了面積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墓田中到處是遮天蔽日的高大松樹,這些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最大的幾個人手牽手都抱不過來。這里一向被王氏家族嚴加保護,就連國民黨軍隊也沒敢動墓田中的一棵樹木。
王華彬想,如果把這片樹林砍了,燒柴、木料問題可就都解決了。想著想著,他不知不覺走進了南張氏村村長王曰光的家門。王曰光聽了區(qū)長的想法說:“這可是件大事,得好好和大伙兒商量商量。”他們先找到南、北張氏兩村的村干部和有威望的家族長輩商量,決定立即召開王姓村民大會,由大家做主。
兩村村民聽到消息后紛紛趕來,墓田旁邊的大松樹下聚集了2000多人。村長王曰光開門見山地說:“老少爺們,解放軍馬上就要打濰縣城了!咱老百姓徹底翻身解放的日子到了!可是,現(xiàn)在子弟兵幾萬人馬的燒柴、木料遇到了困難,縣委要求我們幫助解決,今天請大家來就是商量這件事情。”話音未落,會場立即沸騰起來,大家議論紛紛。過了一會兒,會場逐漸安靜下來,人群中有人提出了貢獻松林的建議,立即得到了很多人響應。大家高喊:“行!獻出松林,幫助解放軍打濰縣!”王曰光見大伙兒情緒高漲,便大聲說:“樹是大伙兒的,大伙兒說了算,同意砍樹支援前線的舉手。”他的話音一落,2000多只手臂齊刷刷地舉了起來。區(qū)長王華彬非常激動,他站到一個高臺上喊:“我代表區(qū)公所,向張氏村民敬禮!打開濰縣城后,再給你們請功!”說著,向大伙兒深深地行了三個鞠躬禮。
大會結束,人們立即拿來了锨、鎬、斧、鋸,開始伐樹??h委得知情況后,馬上派戰(zhàn)勤科組織周圍村莊群眾前來增援。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zhàn),大樹基本上都被砍倒了,整理成木柱、木板和木柴。鄉(xiāng)親們用大車、小推車把幾千立方米的燒柴和木料送往部隊駐地,解了部隊的燃眉之急。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張氏村群眾特意把最大的兩棵松樹“大松”“二松”留了下來,并加以保護。
根據山東省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統(tǒng)計,濰縣戰(zhàn)役期間,各參戰(zhàn)部隊共使用民工135000余人,其中隨軍民工15000人,二線常備民工30000人,臨時民工90000余人。隨軍和二線常備民工自戰(zhàn)役開始一直工作至戰(zhàn)役結束。參戰(zhàn)民工分為馬車隊、小推車隊、擔架隊和挑子隊等,主要從事運送給養(yǎng)和轉運傷員等工作。僅擔架一項,包括打援部隊共使用5089副,每副擔架配民工5人。
張氏松見證了濰坊人民全心全意支援解放戰(zhàn)爭的感人事跡,見證了濰坊的解放和發(fā)展。如今,這兩棵樹因為自然原因已先后枯亡,僅留下偉碩的樹干和遒勁的虬枝,但張氏村仍然將它們留在原處,作為濰縣戰(zhàn)役的重要歷史遺存,紀念當年全村支援濰縣解放的感人事跡。(來源:濰坊市委黨史研究院)
責任編輯:龐珂
濰坊日報社主辦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10207392號-1 魯公網安備 37070502000004號 新聞許可證編號:37120180034
新聞熱線:0536-8196500 廣告熱線:0536-8196033 郵箱:newswf@126.com 濰坊國際風箏會
版權所有:濰坊日報社(濰坊報業(yè)集團) 濰坊新聞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 2007-2021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 “涉互聯(lián)網算法推薦”專項舉報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