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余上沅、聞一多、顧毓琇、梁實秋、張嘉鑄。
趙太侔在紐約曼哈頓學習戲劇,在這里同余上沅、熊佛西、張嘉鑄等留學生一起開啟了戲劇理想。他們籌劃排演了一場英文版的中國戲《楊貴妃》,趙太侔擔任舞美,演出非常轟動,尤為出彩的是趙太侔的舞臺布景和燈光設計,令西方觀眾耳目一新。趙太侔又參與了梁實秋、顧毓琇等在波士頓排演的《琵琶記》的舞美設計,同樣大獲成功。
觀看演出受到震撼 決定學習戲劇課程
1919年11月,趙太侔考取了留美官費生,來到美國紐約曼哈頓,開始在美國的留學生涯。在哥倫比亞大學,偶然間他看到了戲劇系的一場演出課程,現(xiàn)場演員真情投入,觀眾如癡如醉。他被驚到了,看到了戲劇強大的宣傳教育功能。
他完全靠興趣來選課,馬上就決定學習戲劇課程。他師從著名教授馬修斯,學習戲劇文學,又跟著名的舞臺美術家龔地師學習布景藝術。他的勤奮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他被認為是學生中的佼佼者。熊佛西在1925年寫給王統(tǒng)照的信件中評價趙太侔:“他對于戲劇是下過苦功夫的,與一般的普通談戲劇的人實在不同,他很冷靜沉著,不隨便開口,但是一開口必定有充分的道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趙先生受之無愧。”
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有都市的繁華也有文化的聚集,令人想不到的是,一群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此開啟了自己的戲劇理想。
其中,趙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張嘉鑄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戲劇,攻讀戲劇文學、劇場藝術、美術批評等專業(yè)。而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學美術、舞臺布置和服裝設計。余上沅的住所成了這群留學生激揚夢想的“國際公寓”,在這里開始了純粹為藝術而存在的生活。
紐約排演《楊貴妃》 舞美設計大放異彩
那時的趙太侔等學生,長發(fā)披肩,打著花領結,經(jīng)常在酒宴中探討戲劇。學習戲劇,除了學習院校的理論,更多的是實地觀摩,而紐約匯集了眾多的劇場、劇院。比如百老匯劇場、文波小劇院,讓他們可以觀摩大量的現(xiàn)代和古典戲劇。劇場里精彩紛呈,然而也花費不菲。經(jīng)濟上捉襟見肘的他們只好去購買低價戲票,到最高層的座位區(qū)去看戲,有時候只能站著。雖然艱苦,但可以看到整個西方一流的戲劇舞臺表演,還是非常值得。
住所旁邊的中華酒樓成了這群戲癡相聚的地方,他們一邊吃餛飩,喝著五加皮,一邊談論著戲劇表演??吹枚嗔耍f得多了,免不了想親自下手操作。這樣就有了聞一多和熊佛西編導的獨幕劇,又有了趙太侔、余上沅、聞一多等人合作演出的《牛郎織女》,沒想到演出非常轟動,給了他們極大的激勵。
躊躇滿志之間,一群人籌劃著要排演一場英文版的中國戲《楊貴妃》,這場戲取材于中國經(jīng)典戲曲劇目《長生殿》。
如何以西方的舞臺表演中國的戲曲呢?趙太侔、聞一多、余上沅、張嘉鑄這些人費盡了腦筋。余上沅擔當改編,他出人意料地選取了京劇極具特色的寫意手法,讓中國傳統(tǒng)戲曲走進了話劇,而后聞一多翻譯成英文,趙太侔擔任舞美。
說干就干,1924年中秋節(jié)前后,趙太侔這些編創(chuàng)人員開始組織排練,華僑們紛紛慷慨解囊捐助,而國際學社也為他們提供禮堂作為場地。這群人一天到晚聚集在一處,排練、總結、改進,全身心地投入到劇目中了。為了一句臺詞、一件道具,他們來回修改。兩個月不知不覺過去了。學以致用的趙太侔和聞一多,在排練之余就去做舞臺布景,還自己制作服裝。余上沅說:“這一出《楊貴妃》的戲幾乎占據(jù)了我們大半的生活,我們有時也為演戲而吵嘴,但是直到大家高呼‘開窗子,天氣不錯’,方才罷休,然而真的是樂在其中啊。”
正好紐約在舉辦一場國際戲劇演出活動。中國留學生們就推出了這場《楊貴妃》,參與了演出。他們的贊助人約翰·洛克菲勒及其家屬也前來觀看,演出當晚,《楊貴妃》劇里的羽衣華裳、新奇的東方故事、到位的人物塑造、別致的布景設計,讓美國人大開眼界。而取自中國傳統(tǒng)寫意手法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美國人也是從未見過。演出結束,觀眾喝彩、鼓掌。洛克菲勒家族成員和劇組成員見面并給予了好評,當?shù)氐膱蠹堅诖稳湛橇宋恼隆?/p>
雖然只是一次實驗性的演出,但來之不易。趙太侔和余上沅全力付出,帶領著一群留學生編寫劇本,設計舞臺,制作服裝,設計劇情,有院校學到的理論,也有劇院觀摩的體會,更可貴的是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想。尤為出彩的是趙太侔的舞臺布景和燈光設計,他采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讓觀眾耳目一新。這也是中國舞臺藝術的重大進步。
熱血青年暢想國劇 雙城演出獲得成功
此后,在美國波士頓,梁實秋、顧毓琇這些中國留學生受到啟發(fā),決定排演《琵琶記》?!杜糜洝啡∽灾袊鴤鹘y(tǒng)戲曲,原有24出戲,顧毓琇精心截取編成三部戲劇,把戲曲語言改為白話,然后由梁實秋翻譯成英文。因缺乏負責道具和布景的專業(yè)人士,在梁實秋的請求下,趙太侔從紐約來到波士頓,僅僅幾天的時間,兩人就完成了道具和布景的制作設計。演出現(xiàn)場盛況空前,結束后掌聲雷動。
一場中國戲劇的“雙城記”在美國成功上演,《楊貴妃》《琵琶記》把中國戲劇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把中國傳統(tǒng)感天動地的故事帶到了美國,掀起了一次中國文化的浪潮,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話劇”的樣子。
《楊貴妃》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劇目,能夠來到美國演出,且是以英文的形式,開了中國戲劇之先河。雖然演出還非常稚嫩,但也是中國戲曲在美國的首次亮相。1930年,梅蘭芳帶著中國京劇來到美國,讓中國戲曲聲名大噪。這兩次演出各具意義。
這次并非專業(yè)演員的演出征服了西方人,可能來源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戲劇是寫實的追求,高度的真實,舞臺上的各類道具、建筑嚴格遵守著真實的原則,也是對于舞臺藝術布景的限制和禁錮。而這場演出讓他們看到了驚人的一幕,中國戲曲里不僅有舞臺的真實,還有更多生活的真實。很多道具和景物可以虛擬存在,而時空可以大膽地穿梭,這樣的藝術更加有意境之美,給了他們巨大的視覺沖擊。
演出的勝利讓這些中國留學生狂喜,以至于當晚又喝了個半醉,三更時分還在“國際公寓”里暢聊。
責任編輯: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