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儲罐里裝的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屬于易燃易爆物品,需要密封儲存。”7月18日,在位于昌樂縣的山東日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露天原料儲罐區(qū),安全管理員張文波告訴記者,該儲罐區(qū)共有24個立體儲罐,需要每小時巡檢一次,白天黑夜不間斷。
他指著頭上戴著的安全帽說,自從換上這種智能安全帽,每到一個儲罐前,安全帽就會自動發(fā)出指令,指導完成液位、溫度、泄漏點、靜電等7項安全檢查。而且,安全帽的定位精度達到10厘米,如果漏掉一個儲罐,或者在某個儲罐少做了一項檢查,安全帽就會通過物聯(lián)網向公司生產總控中心報警。安全帽還具有視頻及通話功能,控制中心可通過它實時查看一線檢查工作。
張文波已經在這個崗位工作了14年,以前要靠大量的培訓和訓練來養(yǎng)成良好的安全意識與行為規(guī)范,現在有了智能安全帽的幫助,讓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精準到位,也讓新上崗的同事更容易掌握安全檢查要領。
安全生產,一頭牽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安寧。沒有安全的基石,發(fā)展無從談起。作為濰坊縣域經濟的重要一極,昌樂縣圍繞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大力推進安全生產防控手段向事前預防數字化轉型,用一頂“安全帽”叩響安全生產的“智能時代”大門。
山東日科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露天原料儲罐區(qū)。
從最初的注重設備升級,到強化人員的安全素養(yǎng),再到加快數字化技術應用,探索推動安全生產管理方式不斷迭代升級
“從一開始,我們就注重安全生產設備升級改造,逐漸做到行業(yè)全覆蓋。”在元利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CD高分子材料生產線,昌樂縣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萬邦成指著占地396平方米、高64米的生產線說,雖然是封閉生產,但危險氣體檢測報警儀、液位檢測報警儀、緊急關停等相關設備共計安裝了300多個。
據介紹,這些檢測設備與企業(yè)生產總控中心連接,一旦檢測的相關數值超過了標準線,就會自動報警。接到報警,總控中心會立即通知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以及整個企業(yè)生產基地,按照相關預案緊急停產并馬上撤離。
安全管理員張文波戴著智能安全頭盔進行巡檢。
楊林松是這條PCD高分子材料生產線的生產主管,除了保障生產,還有一個重要責任:在生產過程中,組織人員每小時巡檢生產線一次。
“每次巡檢都要從下面爬到上面完整看一圈。一看生產設施有無問題,二看安全生產檢測設備有無問題。”楊林松說,有些問題肉眼難以判斷,必須依靠檢測設備。
楊林松所說的設備,既有生產線上的檢測設備,也包括他頭上戴著的智能安全帽。與張文波一樣,在安全帽的幫助下,楊林松和同事們的巡檢工作更加精準到位。
“安全帽里儲存了整條生產線21處可能造成安全問題的危險源信息。在它的提示下,我們逐個進行檢查,安全帽上還加裝了危險氣體自動檢測儀等,更加便于發(fā)現安全隱患。”楊林松說。
楊林松介紹智能安全頭盔。
生產線上既然有安全生產檢測設備,為什么還要配備智能安全帽?萬邦成說,這是昌樂從全國發(fā)生過的安全生產事故中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實施的一種數字化科技防范措施。
“我們開始時重視設備升級改造,后來發(fā)現,人的安全素養(yǎng)更關鍵。在一個企業(yè),如果員工連自己所在崗位可能造成安全問題的危險源在哪里、遇到危險怎么處理等都不知道,發(fā)生安全事故的幾率就高。”萬邦成說,為了提升企業(yè)員工的安全素養(yǎng),他們開展了安全生產培訓。
昌樂縣廣泛開展安全生產、避險逃生、自救互救等各類安全生產培訓。
從2018年到2023年,昌樂廣泛開展安全生產、避險逃生、自救互救知識等各類安全生產培訓活動,對相關企業(yè)關鍵崗位員工全覆蓋,還同步健全了縣、鎮(zhèn)、村三級災害信息員隊伍,力促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wěn)。
昌樂縣在實踐中又發(fā)現,雖然安全生產需要始終繃緊“高壓線”,但只要是人,肯定會有松懈的一刻;而且有的企業(yè)員工更換頻繁,很多新手還沒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就要上崗作業(yè),也造成安全隱患。
面對新問題,需要尋找新的解決辦法,推動該縣以“人的不安全行為”為切入點,探索數字化安全管控模式。配備智能安全帽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安全帽雖小,卻集成了昌樂在學習貫徹安全生產新理念上的經驗總結、企業(yè)在推動產業(yè)升級上的探索等要素
“確保安全生產,首先要知道不安全的因素在哪里、有哪些,然后努力走在‘不安全因素’的前面,提前制定防范措施。”萬邦成說,探索開展數字化安全管控為推進安全生產防控手段向事前預防數字化轉型夯實了基礎。
首先,昌樂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打造數字化平臺,并在化工、機械、食品、教育、商超、燃氣、醫(yī)院等各行各業(yè)培育了2萬多名既熟悉生產流程、又懂安全生產知識的數字化“安全員”。
然后,由這些“安全員”依據國家相關標準和所在行業(yè)的實際操作情況,對所在行業(yè)生產過程的風險類型、風險等級、隱患類型、發(fā)生概率、處置方法等能夠定量描述的危險源進行信息采集,并上傳到數字化平臺,再由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系統(tǒng)性的危險源目錄和相應處理辦法,實現對相關行業(yè)安全生產過程的數字化管理。
此舉有力提高了安全生產管理的效率和精確度,降低了安全事故發(fā)生風險。
元利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總控中心
在元利化學集團生產總控中心大屏幕上,整個生產基地的各生產線生產數據和安全生產檢測數值實時展現,幾名工作人員一邊通過各自工位上的電腦系統(tǒng)調度生產、一邊觀察大屏幕上的相關數據變化。
元利化學集團安全總監(jiān)宋立軍指著其中一組數據說,僅在PCD高分子材料生產線,他們就確定了21個可能會影響安全生產的危險源,列入監(jiān)管重點。
“全縣共采集危險源100多萬條,基本實現行業(yè)全覆蓋,讓各行業(yè)從業(yè)人員通過平臺就能了解所在崗位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做到提前注意、提前防范,真正實現‘離隱患最近的人查隱患、防隱患’。”萬邦成說,通過實施數字化安全管控,該縣企業(yè)員工的工傷率從以前的8.67‰下降到現在的3.75‰。
“這些工作也為后來研發(fā)生產智能安全帽夯實了數據和情景基礎。所以,這個小小的安全帽,也是政府主導推動政、企、科研院所深化合作的結果。”萬邦成說。
昌樂縣相關企業(yè)目前配備的智能安全帽由山東礦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產。這是一家礦山開采機械制造行業(yè)的骨干企業(yè),部分主打產品被廣泛應用在地下礦山開采安全生產領域。
該公司黨委副書記郭龍介紹,在昌樂縣應急管理局大力推動和統(tǒng)籌協(xié)調下,他們獲得了昌樂縣數字化安全管控模式的數據共享權,開始研發(fā)智能安全帽,并與日科化學、元利化學等企業(yè)聯(lián)合設計相關應用情景,力促智能安全帽率先在化工生產、危險品倉儲、焊接等領域投入使用。
山東礦機集團工作人員在演示智能安全頭盔對電焊作業(yè)的規(guī)范要求。
智能安全帽只是一個初級終端產品,最終目標是通過打造綜合智能化平臺,實現高危崗位的智能化無人作業(yè)
據了解,智能安全帽目前主要功能集中在提高相關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規(guī)范安全生產行為。
“通過把相關安全生產行為規(guī)范輸入智能安全帽,指導、提醒工作人員執(zhí)行,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萬邦成說,這也是直面問題短板、優(yōu)化完善防控體系的重要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昌樂從最初的重視安全生產設備,升級到重視相關人員的安全生產素養(yǎng),再升級到人員與設備的“人機合一、人技合一”,實現了在制度化管理、實時化監(jiān)控、自動化阻隔、現代化救援等方面的全面升級,切實提升了本質安全水平。
昌樂縣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畢立新說,智能安全帽的發(fā)展方向是成為綜合的智能化平臺,安全帽是前端,后端有智能大腦,不僅能指導一線工作人員開展安全生產,還能指揮相關人員開展救援或自救,以及實現對高危崗位的智能化無人操作等。
日科化學相關負責人劉大偉告訴記者,對?;穬迏^(qū)的巡檢工作,他們已經計劃幾年后實行機器人巡檢。
當前,圍繞“發(fā)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昌樂深入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安全戰(zhàn)略,立足成功的管理實踐,大力推動高危崗位作業(yè)的穿戴式智能終端研發(fā),用一頂“安全帽”叩響了安全生產“智能時代”的大門。
這也是昌樂縣身體力行轉作風、牢牢掌握事故防范主動權、更好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助力更好濰坊建設的擔當之舉。
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付生/文圖
責任編輯:平小娜